-
投审稿系统 Login
-
检索系统 Search
-
作者须知 Instructions
-
文章导读 Instructions
-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显示方式:
2021, 187(1): 10-19
摘要:
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即近年来倡议高等教育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系统主张。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升一”依据论、“升一”策略论和“升一”方案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其旨趣为中心,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先后经历“提高”阶段和“维系”阶段。“提高”阶段的高等教育学“升一”论旨在扩大高等教育学的制度红利以提升社会认同;“维系”阶段的高等教育学“升一”论旨在重树高等教育学被视为学科的制度标志以维系学科的社会认同。作为坚持高等教育学“学科化”发展的新表述,高等教育学“升一”论有助于重塑高等教育学学科共同体的学科关怀,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过分夸大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困境;高估高等教育学科群的成熟程度;高等教育学“升一”的依据不尽合理;高等教育学“升一”方案缺乏整体设计。正因为存在这些不足,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在获得认可的同时,也遭到质疑。从修正高等教育学“升一”论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学“升一”论者未来要正视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要以提升学科品质作为“升一”的根本之计;要以完善教育学学科专业结构为“升一”的前提。
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即近年来倡议高等教育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系统主张。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升一”依据论、“升一”策略论和“升一”方案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其旨趣为中心,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先后经历“提高”阶段和“维系”阶段。“提高”阶段的高等教育学“升一”论旨在扩大高等教育学的制度红利以提升社会认同;“维系”阶段的高等教育学“升一”论旨在重树高等教育学被视为学科的制度标志以维系学科的社会认同。作为坚持高等教育学“学科化”发展的新表述,高等教育学“升一”论有助于重塑高等教育学学科共同体的学科关怀,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过分夸大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困境;高估高等教育学科群的成熟程度;高等教育学“升一”的依据不尽合理;高等教育学“升一”方案缺乏整体设计。正因为存在这些不足,高等教育学“升一”论在获得认可的同时,也遭到质疑。从修正高等教育学“升一”论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学“升一”论者未来要正视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要以提升学科品质作为“升一”的根本之计;要以完善教育学学科专业结构为“升一”的前提。
2021, 187(1): 20-37
摘要: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挥棒”,是对教育活动或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期,需要充分认识教育评价的内涵和功能,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和政绩观,着力推进评价导向、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评价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聚焦立德树人、体现中国特色、加强技术创新,以教育评价改革助推教育现代化事业。同时,要识别教育评价中价值异化的危机与根源,寻回教育评价的实质价值,扭转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异化现象,通过合伦理的教育评价,规约教育评价的形式价值,使“五唯”所含的对象回归其本位。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挥棒”,是对教育活动或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期,需要充分认识教育评价的内涵和功能,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和政绩观,着力推进评价导向、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评价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聚焦立德树人、体现中国特色、加强技术创新,以教育评价改革助推教育现代化事业。同时,要识别教育评价中价值异化的危机与根源,寻回教育评价的实质价值,扭转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异化现象,通过合伦理的教育评价,规约教育评价的形式价值,使“五唯”所含的对象回归其本位。
2021, 187(1): 38-48
摘要:
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是美国公立大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1862年《莫里尔法案》加速了美国公立大学的发展,奠定了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石。步入20世纪,面对纷繁的国防、医药、经济等国家要务,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日趋巩固,美国公立大学不断壮大,科研规模及实力与日俱增。得益于联邦资助,当前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已超越地域性,转型为全球知名研究型大学,与私立研究型大学一道成为美国创新的双核。
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是美国公立大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1862年《莫里尔法案》加速了美国公立大学的发展,奠定了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石。步入20世纪,面对纷繁的国防、医药、经济等国家要务,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日趋巩固,美国公立大学不断壮大,科研规模及实力与日俱增。得益于联邦资助,当前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已超越地域性,转型为全球知名研究型大学,与私立研究型大学一道成为美国创新的双核。
2021, 187(1): 49-60
摘要:
国际史学理论经历了从传统史学理论到法国年鉴学派理论,再到新文化史学理论的转向。通过对国际教育史领域三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1982 年至2020年)的实证分析,发现教育史研究深受史学理论两次转向的影响。三种史学理论并非互相替代,而是以统整形式渐进融入教育史研究的主题、史料来源、理论构建、研究方法、表述方式等各环节中。这对中国的教育史学科走出困境,促进自身发展,具有如下启示:既要重视宏观的总体史、问题史考察,又要坚持微观的个案分析;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史料来源,加强跨学科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需秉承传统史学求真纪实的实证主义精神;要密切关注国际史学的发展趋势,及时借鉴历史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
国际史学理论经历了从传统史学理论到法国年鉴学派理论,再到新文化史学理论的转向。通过对国际教育史领域三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1982 年至2020年)的实证分析,发现教育史研究深受史学理论两次转向的影响。三种史学理论并非互相替代,而是以统整形式渐进融入教育史研究的主题、史料来源、理论构建、研究方法、表述方式等各环节中。这对中国的教育史学科走出困境,促进自身发展,具有如下启示:既要重视宏观的总体史、问题史考察,又要坚持微观的个案分析;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史料来源,加强跨学科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需秉承传统史学求真纪实的实证主义精神;要密切关注国际史学的发展趋势,及时借鉴历史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
2021, 187(1): 61-69
摘要:
抗战期间,作为学术精英群体的大学教授,面对内忧外患、高校重创和经济萧条的生存环境,其生存状态体现出抗战特色:随校内迁,颠沛流离;收入缩水,入不敢出;条件艰苦,生活困难;兼职典当,补贴家用;教书育人,服务抗战;关注社会,批判政府。他们的生活痛并快乐,呈现出苦中取乐、彰显尊严、坚守职责和具有社会担当的特点。
抗战期间,作为学术精英群体的大学教授,面对内忧外患、高校重创和经济萧条的生存环境,其生存状态体现出抗战特色:随校内迁,颠沛流离;收入缩水,入不敢出;条件艰苦,生活困难;兼职典当,补贴家用;教书育人,服务抗战;关注社会,批判政府。他们的生活痛并快乐,呈现出苦中取乐、彰显尊严、坚守职责和具有社会担当的特点。
2021, 187(1): 70-77
摘要:
“日课一文”是让学生根据日程每天写一篇文章以锤炼写作能力。这种理念既传承自唐宋“日课一诗”的传统,也直接脱胎于科举时代每日练习经义、策论、八股文的备考传统,最终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成为具有共通体验的写作习惯,并且内化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日课一文”具有多重教育效能,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以达成体用合一,也能增强写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实现由熟练到畅达、隽永的进阶。按照日课逐步推进的写作流程,可以看作是个人修养的外在显现,也是一位士人能否在长时段里保持自律的衡量标准;在学人那里,以日草为日课,每天记录札记,实际是大部头著作的前提和基石。到民国时期,“日课一文”在教学领域转变为逐日札记,继续在写作基本功层面发挥作用。
“日课一文”是让学生根据日程每天写一篇文章以锤炼写作能力。这种理念既传承自唐宋“日课一诗”的传统,也直接脱胎于科举时代每日练习经义、策论、八股文的备考传统,最终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成为具有共通体验的写作习惯,并且内化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日课一文”具有多重教育效能,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以达成体用合一,也能增强写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实现由熟练到畅达、隽永的进阶。按照日课逐步推进的写作流程,可以看作是个人修养的外在显现,也是一位士人能否在长时段里保持自律的衡量标准;在学人那里,以日草为日课,每天记录札记,实际是大部头著作的前提和基石。到民国时期,“日课一文”在教学领域转变为逐日札记,继续在写作基本功层面发挥作用。
2021, 187(1): 78-85
摘要:
审美教化与诠释教化是经典教育的两种教化形态。人类社会早期,审美教化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经典作品与人类精神生活的亲密性,是经典教育的原初形态。诠释教化产生后,经典作品被下降为外在于人精神生活的教化之物。西方启蒙晚期,新古典主义运动试图以经典文学和艺术来恢复人性自由与完整,变革僵化的社会,是审关教化复归的尝试。在当代,诠释教化过于依赖经典作品的文本内容及其价值阐释,容易形成道德说教、历史灌输与知识考古的流弊。经典作品的现代性遭遇彰显了审美教化的现实批判性、文化反思性与道德自主性,复归审美教化并诉诸审美教育成为经典教育的当代选择。审美教化内在地要求把人作为审关主体,把经典作品视为艺术作品,把经典救育作为审美教育,从而完成人的自我理解和 自我教化。
审美教化与诠释教化是经典教育的两种教化形态。人类社会早期,审美教化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经典作品与人类精神生活的亲密性,是经典教育的原初形态。诠释教化产生后,经典作品被下降为外在于人精神生活的教化之物。西方启蒙晚期,新古典主义运动试图以经典文学和艺术来恢复人性自由与完整,变革僵化的社会,是审关教化复归的尝试。在当代,诠释教化过于依赖经典作品的文本内容及其价值阐释,容易形成道德说教、历史灌输与知识考古的流弊。经典作品的现代性遭遇彰显了审美教化的现实批判性、文化反思性与道德自主性,复归审美教化并诉诸审美教育成为经典教育的当代选择。审美教化内在地要求把人作为审关主体,把经典作品视为艺术作品,把经典救育作为审美教育,从而完成人的自我理解和 自我教化。
2021, 187(1): 86-91
摘要:
在“时时、处处、人人、事事”学习泛在的新时代,现代大学书院的任务需要跃升为促进学生学习。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视角来看,书院呈现出三种样态:辅助学习、分工学习、融合学习。目前三类书院功能层次较低、学习性设计不足、相关要素未能回归学习本义,因而未能充分发挥书院促进学习的价值。为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实现书院教育经历最优化,书院要开发和利用学生住宿学校所带来的时间、空间和群居等天然优势,设计书院目的化教育方案、完善书院室友匹配方式、建立有效的书院导师制、拓展互动性的书院教育空间。
在“时时、处处、人人、事事”学习泛在的新时代,现代大学书院的任务需要跃升为促进学生学习。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视角来看,书院呈现出三种样态:辅助学习、分工学习、融合学习。目前三类书院功能层次较低、学习性设计不足、相关要素未能回归学习本义,因而未能充分发挥书院促进学习的价值。为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实现书院教育经历最优化,书院要开发和利用学生住宿学校所带来的时间、空间和群居等天然优势,设计书院目的化教育方案、完善书院室友匹配方式、建立有效的书院导师制、拓展互动性的书院教育空间。
2021, 187(1): 92-100
摘要:
博士后制度作为高层次人才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博士后制度依然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广而全的泛精英化发展模式致使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博士后制度改革的呼声愈发高涨。而“超级博士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当前博士后人才培养制度的升级与转型。然而,作为初生之物,其制度还存在概念与遴选条件模糊不清、选才门户存在偏见,以及制度供给与治理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和不足。未来,“超级博士后”制度应打破选才藩篱,秉持公平与开放原则揽四海人才;加快“超级博士后”人才培养生态链上的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治理与决策由“单一集中”模式走向“多元民主”模式,以便提高“超级博士后”制度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博士后制度作为高层次人才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博士后制度依然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广而全的泛精英化发展模式致使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博士后制度改革的呼声愈发高涨。而“超级博士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当前博士后人才培养制度的升级与转型。然而,作为初生之物,其制度还存在概念与遴选条件模糊不清、选才门户存在偏见,以及制度供给与治理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和不足。未来,“超级博士后”制度应打破选才藩篱,秉持公平与开放原则揽四海人才;加快“超级博士后”人才培养生态链上的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治理与决策由“单一集中”模式走向“多元民主”模式,以便提高“超级博士后”制度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2021, 187(1): 101-109
摘要: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关涉民办高校未来走向。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作为自组织的民办高校为什么要转型?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什么?转型的机理是什么?如何实现转型?作为一个规范的自组织,民办高校的转型包括组织自我定向性和作为转型初始动力的开放性、非平衡性与非线性特征,这也是促发自组织运行的动力机制。在理论上,民办高校转型方式包括渐变式量变发展、渐变式质变发展、突变式量变发展和突变式质变发展四种范型。四种范型虽逻辑、理念各异,但极有可能共寄于一所民办高校多次转型的全链条中。自组织在不断发展中产生涨落机制并生成序参量,最终影响学校转型分叉战略。转型分叉的战略选择倾向由现行制度环境和历时资源累积供给。对当下部分民办高校转型而言,逐渐面临制度红利渐失,治理偏差隐现,办学定位不清,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需及时有效激活自组织活力,科学制订战略规划,同时坚持质量标准、盘活办学资源、深度挖潜机制、审慎凝练特色、谋划转型路径。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关涉民办高校未来走向。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作为自组织的民办高校为什么要转型?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什么?转型的机理是什么?如何实现转型?作为一个规范的自组织,民办高校的转型包括组织自我定向性和作为转型初始动力的开放性、非平衡性与非线性特征,这也是促发自组织运行的动力机制。在理论上,民办高校转型方式包括渐变式量变发展、渐变式质变发展、突变式量变发展和突变式质变发展四种范型。四种范型虽逻辑、理念各异,但极有可能共寄于一所民办高校多次转型的全链条中。自组织在不断发展中产生涨落机制并生成序参量,最终影响学校转型分叉战略。转型分叉的战略选择倾向由现行制度环境和历时资源累积供给。对当下部分民办高校转型而言,逐渐面临制度红利渐失,治理偏差隐现,办学定位不清,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需及时有效激活自组织活力,科学制订战略规划,同时坚持质量标准、盘活办学资源、深度挖潜机制、审慎凝练特色、谋划转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