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CSSCI来源期刊
CN 43-1358/G4  ISSN 1671-1610

2019年175卷1期

显示方式:          |     

理论探索
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源起·机理·实践
王洪才  汤 建
2019, 175(1): 1-7.
[摘要](1330) [PDF 0KB](6)
摘要:
高等教育学是与跨学科研究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从而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学的跨学科属性促使高等教育研究必须走向开放、包容与合作。跨学科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整合研究,是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吁求和实践情境复杂性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坚持整体论逻辑,以解答实践问题为指向,以构建统一的知识系统为基本使命。为此,必须力戒画地为牢的自我封闭主义,采用复杂性思维方式观察高等教育现象,在不断反思中实现学科建设理想与高等教育实践的统一。
“高等教育学” 再学科化三重奏
付八军
2019, 175(1): 8-14.
[摘要](1204) [PDF 0KB](2)
摘要:
作为教育学下位学科或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面临“内忧外患”。要走出这一发展窘境,需要进行再学科化改造。“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通过学科标准的确立,明确其现代学科的身份。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科制度,只有将心理学、体育学从教育学学科门类中分离出来,在该门类下按照教育活动领域设立行业取向的学科,才可能让高等教育学成为一级学科。如果说,学科身份的明确与学科地位的提升属于再学科化的条件性因素,那么,学科研究的贡献度才是高等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决定性要素。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学科研究,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目标,以构建理论体系作为手段,最终实现“学科研究”与“领域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及其范式改造
张继明
2019, 175(1): 15-21.
[摘要](1461) [PDF 0KB](0)
摘要:
消极的教育学学科认知、思辨为主的传统研究范式、低效的学科绩效以及行政化的大学管理等多重因素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学陷入危机。但是,从本质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学的危机反映理论品质的缺陷及其导致的学科独立性和独立发展能力的不足,而学科文化的匮乏则在深层次上强化这种危机。我国高等教育学要走出危机,进而实现学科振兴,就必须改造学科范式以实现学科重建,包括:以经世致用为价值取向,持续推进理论体系建设;以“和而不同” 为发展理路,现实与相关学科共同繁荣;以中国特色为建设目标,创造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
“研究领域”: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与挑战
李 文
2019, 175(1): 22-28.
[摘要](1307) [PDF 0KB](0)
摘要:
“学科论”与“领域论”争议反映出的是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演化成为研究领域共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以开展问题导向的研究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点。但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分离、学术型与应用型学位项目界限模糊,为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带来挑战。作为“领域”发展的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主要有: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应实现规范与转型,在学位项目上应进行分野与改造。
学术争鸣
为什么道德教育要照料灵魂?—— 《斐多》的教育释义
曹永国
2019, 175(1): 29-38.
[摘要](1145) [PDF 0KB](0)
摘要:
《斐多》讲述了灵魂的奇幻之旅,涉及灵魂不朽及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灵魂的审判与洁净。灵魂之旅证实了一种超验性生活与永恒真理的存在,促使个人抱有希望地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灵魂不朽的妙义在于,思考与关注独立存在的灵魂与指向未来的生活,认识对灵魂审判的怕惧与照看灵魂的急迫性,从而产生一种行动和个人品性的更新。关于灵魂的思考催促对道德生活的终极理据的探寻,德性在于追寻真理的迷人理想,以一种更为谦卑的品性为更荣耀之生活做准备。对于道德教育而言,培养道德理性、关注道德教育的终极关怀和提升个人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爱弥儿是谁?——教育学情境中卢梭教育思想研究的理论分歧及其澄清
胡君进  檀传宝
2019, 175(1): 39-45.
[摘要](1314) [PDF 0KB](0)
摘要:
以往教育学情境中的卢梭教育思想研究在“爱弥儿是谁” 这一问题上出现了理论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爱弥儿是自然人,另一种看法则主张爱弥儿是公民。导致理论分歧的原因在于研究者对于《爱弥儿》这一文本进行了选择性解读,以及受到高度复杂的《爱弥儿》文本结构和微言大义的卢梭式写作方式等因素的干扰。然而,自然人抑或公民都不是“爱弥儿是谁” 这一问题的准确解释,培养立法者可能才是卢梭所抱持的真正教育意图和隐微教诲。立法者既是卢梭为爱弥儿取名的真正用意,也是导师卢梭与学生爱弥儿形成复调关系的人格纽带,亦是《爱弥儿》与《社会契约论》形成文本联系的重要环节。
名著解析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解读《不惧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
刘爱生
2019, 175(1): 46-52.
[摘要](1556) [PDF 0KB](5)
摘要:
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高等教育?美国东北大学校长约瑟夫·奥恩在其新著《不惧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对此问题做了深刻的探讨。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需要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即“人学”。它包括三种新素养和四种认知能力:技术素养、数据素养和人文素养三种新的素养;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业精神和文化敏捷性四种认知能力。为了更好地掌握“人学”,一种有效的方式是进行经验学习。此外,鉴于机器人能力持续不断的增长,大学需要转变过去忽视终身教育的观念,把终身教育纳入其使命的中心地位。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院系调整、宏观结构和办学使命等方面做出变革。
教育漫话
《大学》:领导学的中国千年纲领
张新平
2019, 175(1): 53-55.
[摘要](1301) [PDF 0KB](0)
摘要:
从领导学角度看,《四书》之一的《大学》,整体上可视为一部对话研讨领导问题,特别是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导者修已安人的领导学著作。作为领导学的中国千年纲领,首先,《大学》所订立的“明德亲民至善”领导宗旨,成为千百年来中国领导旨向的根本“宪法”;其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大学》着力强调的领导素养,其可整理为三个方面:一是提升认识领导现象及其本质的能力,二是充实、完善自身的情意世界,三是培养社会治理的能力;最后,《大学》发展了若干值得千年坚守的领导原则与方法,这主要包括在体悟“关系” 中做事、在协调“德财义利”矛盾中立事、在平衡“好恶”中成事等内容。
外域检视
美国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范畴与测量工具论析
杨启光  潘秀秀
2019, 175(1): 56-62.
[摘要](1078) [PDF 0KB](0)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美国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诉求日益强烈,高等教育进入关注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质量保障时代。基于大学生学习成果的情境差异性、动态性、内涵丰富性等特点,美国高等教育强调其评估需要依据通识教育学习项目课程、专业课程知识技能以及大学生的就读经验与效果等不同范畴与内容,动态选择与使用不同的测量评估工具。美国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高等教育价值更新、社会发展对评估内容的客观诉求、不同测量工具对地区适应性要求与网络教学对测量工具的选择等方面还面临着挑战。
史海钩沉
烽火中华弦歌在——抗战中的长沙临时大学
姜国钧
2019, 175(1): 63-72.
[摘要](6785) [PDF 0KB](2)
摘要:
长沙临时大学是抗战时期临时迁来长沙,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一所联合大学,办学时间将近7个月。学界大都只是把长沙临时大学看成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序曲,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单独的研究。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正式宣布在长沙设立临时大学之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师生就已经开始往长沙仓促撤退。撤退过程历尽艰辛,既体现了三校原有的办学理念,也开始形成三校共同的“刚毅坚卓”的精神。湖南省对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日机轰炸,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勉力维持日常的教学、研究工作,并形成了新的办学特色。南岳文学院分校恢复了古代书院式教学,效果良好。理工科教学适应战时的需要,开设军事技术课程,工科学生从军热情高与此有关。不同于南迁长沙的“大逃亡”,西迁昆明的过程井然有序。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到昆明68天1600多公里的旅行以徒步为主,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次旅行对长沙临时大学师生来说是一次洗礼,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了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志向,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离不开长沙临时大学管理者的精心安排,带队军官的身先士卒和教师辅导团的表率示范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论美国高等教育沿革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分期
王慧敏 张斌贤
2019, 175(1): 73-80.
[摘要](1425) [PDF 0KB](0)
摘要:
《美国高等教育沿革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分期》一文已对美国高等教育史的阶段性特征和分期依据做了初步的分析,但对于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尤其是联邦政府的政策文件何以能成为划分美国高等教育不同阶段标志的原因,则没有展开充分讨论。哈佛学院和《莫里尔法》《退伍军人权利法》《布什报告》都是建立在已有传统和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之上,并为下一个新阶段开创新的传统,美国高等教育史正是以这些标志性事件为契机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将联邦政府重要政策文件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史分期标志并不意味着简单搬用美国史或美国政治史的分期,美国高等教育演变的三个阶段划分与美国国家的历史并不存在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
管理经略
政府如何管理高等教育?——控制模式与监督模式的比较研究
朱彦臻 蒋 凯
2019, 175(1): 81-89.
[摘要](1168) [PDF 0KB](0)
摘要:
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两种主要模式即政府控制模式与政府监督模式各有特色,其最主要的差异体现在政府干预高等教育的程度和策略不同。法国和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别是两种管理模式的典型,其中法国反映了政府理性规划和控制的策略,美国则反映了政府让公共机构进行自我管理的策略。法美两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多种力量长期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最终形成离不开政治行政体制、高等教育传统和民族性格等因素,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也应当历史地、因地制宜地进行考察。不论政府采取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才更有利于保障学术活力和创新。
论新阶段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困境
欧阳光华 叶晓力
2019, 175(1): 90-97.
[摘要](1192) [PDF 0KB](1)
摘要: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宏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章程被赋予优化大学治理结构、实现大学共同治理、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等重大使命。随着我国大学章程的制定、核准与发布业已基本完成,大学章程进入实施的新阶段。然而,由于国家相关政策未能持续跟进,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深陷内在障碍、治理缺位、外在制约的三重困境。事实上,大学章程是动态复杂的制度系统,大学章程建设理应具有连贯性。探讨新阶段我国大学章程建设正在面临的困境,既有助于厘清大学章程建设各个阶段的思路。同时也对大学章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治理性有所启迪。
改革纵论
从“凤凰男” 到“学二代”:高等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及其演变
李晓飞
2019, 175(1): 98-103.
[摘要](1355) [PDF 0KB](0)
摘要:
尽管代际传递对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影响备受关注,但高等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问题尚未得到已有研究的充分挖掘。基于两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并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代际传递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农村居民中却呈现出特殊的“反再生产”特征,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居民更能培养出“凤凰男”。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相较于农村居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居民更能熏陶出“学二代”,高等教育起点不平等的再生产路径得以形成。要降低代际传递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未来的政策设计需要提升农村居民参与高等教育的能力,加大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经费支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大学生奖助学金的投入并为其求职提供政策支持,从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来补偿起点不公平。此外,政府应推进“普惠型户籍改革”,尽快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
人类学视角下的乡村教师文化研究
刘华锦  叶正茂
2019, 175(1): 104-110.
[摘要](1116) [PDF 0KB](0)
摘要: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时代的乡村及乡村教育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职业环境也逐渐改善,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一项针对乡村教师文化现状的田野调查中,教师群体的文化发展陷入了公共性失落、社会角色认知困惑、校园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缺失的困境。这对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发挥乡村教师的关键作用,需要在新时代重新建构乡村教师文化体系。从切实贯彻城乡统筹的发展政策入手,着力构建乡村教师的文化自觉,积极拓宽乡村教师的社会支持网络,努力重塑乡村教师的专业性素养和公共性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