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审稿系统 Login
-
检索系统 Search
-
作者须知 Instructions
-
文章导读 Instructions
-
扫一扫
关注我们
2019年176卷2期
2019, 176(2): 1-9.
摘要:
高校生源质量的现实诉求促进了生源竞争问题的研究和生源竞争理论的发展。已有研究把生源竞争视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忽略了生源竞争中不同主体的利益结构与互动关系。借鉴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我们将招生制度改革及政策调整作为生源竞争行为的外生变量,将生源竞争行为理解为高校及考生在行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依据高校和考生两个主体的行为选择及互动结构,建议高校完善招生应用策略,完善兼顾宏观和微观要素的综合招生宣传体系,提高生源的有效配置。
高校生源质量的现实诉求促进了生源竞争问题的研究和生源竞争理论的发展。已有研究把生源竞争视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忽略了生源竞争中不同主体的利益结构与互动关系。借鉴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我们将招生制度改革及政策调整作为生源竞争行为的外生变量,将生源竞争行为理解为高校及考生在行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依据高校和考生两个主体的行为选择及互动结构,建议高校完善招生应用策略,完善兼顾宏观和微观要素的综合招生宣传体系,提高生源的有效配置。
2019, 176(2): 10-16.
摘要:
高校学科“鄙视链”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凸现出来,并普遍存在于高校师生之中的一种校园“意识形态”。就业市场冷热与政策对接程度标准、科学量化距离远近标准、学术大拿亲疏远近标准、学术话语小众程度标准等是界定高校学科“鄙视链” 的基本标准。它本质上是学科人与学科人之间的鄙视,反映出不同学科人之间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必将对高校学科发展与高校育人功能发挥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从铲除功利主义土壤、祛除非人本的成因、消除管理体制漏洞、破除学科势差幻象等方面出发,寻找高校学科“鄙视链”的破解之道。当然,也要警惕高校学科“鄙视链” 思维的滥用,厘清学科鄙视与学科差异的本质不同,将“鄙视链”思维锁定在对学科无序建设与失常发展的评判领域。
高校学科“鄙视链”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凸现出来,并普遍存在于高校师生之中的一种校园“意识形态”。就业市场冷热与政策对接程度标准、科学量化距离远近标准、学术大拿亲疏远近标准、学术话语小众程度标准等是界定高校学科“鄙视链” 的基本标准。它本质上是学科人与学科人之间的鄙视,反映出不同学科人之间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必将对高校学科发展与高校育人功能发挥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从铲除功利主义土壤、祛除非人本的成因、消除管理体制漏洞、破除学科势差幻象等方面出发,寻找高校学科“鄙视链”的破解之道。当然,也要警惕高校学科“鄙视链” 思维的滥用,厘清学科鄙视与学科差异的本质不同,将“鄙视链”思维锁定在对学科无序建设与失常发展的评判领域。
2019, 176(2): 17-27.
摘要:
日本高校三大职能的充分发挥既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在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也得益于政府制度政策的充分供给,从而形成了高校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互动机制。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对目前已经处于后大众化阶段并将迎来普及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
日本高校三大职能的充分发挥既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在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也得益于政府制度政策的充分供给,从而形成了高校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互动机制。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对目前已经处于后大众化阶段并将迎来普及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
2019, 176(2): 28-35.
摘要:
《道德情操论》第六部分中,斯密基于自利与同情的思想基础,以一种严肃、复杂与完整的方式探寻美德的品质构成。基于教师自利的本性,“立己之德”是对于教师自然的德性要求;基于教师同情的本性,“惠己之德”是对于教师自然的德性要求。在“立己之德”的关照之下,师德养成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涵真诚之德、本分之德和勤勉之德;在“惠己之德” 的关照之下,师德养成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涵爱生之德、感恩之德和爱国之德。
《道德情操论》第六部分中,斯密基于自利与同情的思想基础,以一种严肃、复杂与完整的方式探寻美德的品质构成。基于教师自利的本性,“立己之德”是对于教师自然的德性要求;基于教师同情的本性,“惠己之德”是对于教师自然的德性要求。在“立己之德”的关照之下,师德养成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涵真诚之德、本分之德和勤勉之德;在“惠己之德” 的关照之下,师德养成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涵爱生之德、感恩之德和爱国之德。
2019, 176(2): 36-47.
摘要: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也是教育研究者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共创作317个隐喻;这些隐喻的来源域包含自然事物与现象、人类生活中事物、人类及其行为活动三种类型,目标域覆盖教育目的和作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五个主题。隐喻在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中具有认知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当代教育研究中,隐喻仍可在教育理论的假设、论证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研究者应重视隐喻的价值,并与逻辑演绎、实证归纳相结合,促进教育研究方式多元融合和教育理论创新。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也是教育研究者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共创作317个隐喻;这些隐喻的来源域包含自然事物与现象、人类生活中事物、人类及其行为活动三种类型,目标域覆盖教育目的和作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五个主题。隐喻在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中具有认知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当代教育研究中,隐喻仍可在教育理论的假设、论证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研究者应重视隐喻的价值,并与逻辑演绎、实证归纳相结合,促进教育研究方式多元融合和教育理论创新。
2019, 176(2): 48-55.
摘要:
20世纪20年代,东南大学工科在茅以升主持下,通过引入美国工科发展理念建构学科发展规训体系,推动了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性质的新式工科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工程教育以规训化建制作为学科发展的主要内容,以人才培养作为学科活动和发展的核心,形成了这一时期新式高等工程教育和新式工科发展模式的建设路径:第一,以系科作为组织机构功能单位,开创并建立教学、科研、服务为工程教育事业领域和任务的学科组织活动范式及学科发展使命;第二,以培养工程上的有为人才为目标,明确工程人才内涵应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的训练和培养;第三,以实践为旨趣,重视工程实践训练;第四,重视工程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宽阔知识领域的涉猎;第五,确立以解决工程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高深工学 训练之任务等。
20世纪20年代,东南大学工科在茅以升主持下,通过引入美国工科发展理念建构学科发展规训体系,推动了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性质的新式工科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工程教育以规训化建制作为学科发展的主要内容,以人才培养作为学科活动和发展的核心,形成了这一时期新式高等工程教育和新式工科发展模式的建设路径:第一,以系科作为组织机构功能单位,开创并建立教学、科研、服务为工程教育事业领域和任务的学科组织活动范式及学科发展使命;第二,以培养工程上的有为人才为目标,明确工程人才内涵应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的训练和培养;第三,以实践为旨趣,重视工程实践训练;第四,重视工程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宽阔知识领域的涉猎;第五,确立以解决工程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高深工学 训练之任务等。
2019, 176(2): 56-65.
摘要:
近代中国高校依托教育研究机构开始了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产生,既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近代教育学科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在招考、培养、毕业及学位授予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制度体系。近代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如下鲜明特点:办学规模不大,在学人数有限;师资力量雄厚,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体;关注社会现实,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总结近代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及特点,以期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近代中国高校依托教育研究机构开始了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产生,既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近代教育学科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在招考、培养、毕业及学位授予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制度体系。近代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如下鲜明特点:办学规模不大,在学人数有限;师资力量雄厚,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体;关注社会现实,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总结近代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及特点,以期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2019, 176(2): 66-72.
摘要:
讲学传统自孔子始,鼎盛于宋明书院,终结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在西方现代学术范式和现代教育体制逐渐成为发展主流的历史背景下,梁漱溟却逆潮流而动,重振讲学之风,其果决明快的论学风格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担当精神对理性主义规制下的西学及其教育体制多有补益。在今天“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面前,中国传统讲学中直接明快和化民成俗的优点将会重新焕发生机,温润开明与果敢刚健的君子之风也有助于造就一批民主宽容、信念坚定、风骨朗朗的醇儒明师,从而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赓续和返本中,开出新时代教育的新篇章。
讲学传统自孔子始,鼎盛于宋明书院,终结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在西方现代学术范式和现代教育体制逐渐成为发展主流的历史背景下,梁漱溟却逆潮流而动,重振讲学之风,其果决明快的论学风格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担当精神对理性主义规制下的西学及其教育体制多有补益。在今天“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面前,中国传统讲学中直接明快和化民成俗的优点将会重新焕发生机,温润开明与果敢刚健的君子之风也有助于造就一批民主宽容、信念坚定、风骨朗朗的醇儒明师,从而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赓续和返本中,开出新时代教育的新篇章。
2019, 176(2): 73-79.
摘要:
教师良知是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师良知构成了教师道德教育理论、伦理实践以及深度体验的逻辑开端。通过人的三重属性思维方法对教师良知进行分析发现,教师良知本质上具有类存在、群体存在、个体存在三重存在样态,反映了教师良知作为教师本原意识、教师专业伦理与行业自律以及教师主体性道德的重要内涵。藉此,教师良知作为教师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动力,通过祛除工具理性、澄明教师良知、追求德福一致,来复归教师的价值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伦理发展以及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等等,并寻求教师良知在教师道德建设中的最终归宿。
教师良知是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师良知构成了教师道德教育理论、伦理实践以及深度体验的逻辑开端。通过人的三重属性思维方法对教师良知进行分析发现,教师良知本质上具有类存在、群体存在、个体存在三重存在样态,反映了教师良知作为教师本原意识、教师专业伦理与行业自律以及教师主体性道德的重要内涵。藉此,教师良知作为教师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动力,通过祛除工具理性、澄明教师良知、追求德福一致,来复归教师的价值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伦理发展以及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等等,并寻求教师良知在教师道德建设中的最终归宿。
2019, 176(2): 80-86.
摘要: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引擎,理清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一流大学运用大师成就大学、师资管理观念匹配办学理念、用一流人才吸引一流的人等观念构建师资队伍结构;在将学术型博士作为基本入职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合理,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为占比较少的教师服务;一流大学的师资招聘具有复杂、公开、程序化的特点,教师考核体现大学共治原则,重视校外中立第三方,多层面协同促进教师发展。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引擎,理清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一流大学运用大师成就大学、师资管理观念匹配办学理念、用一流人才吸引一流的人等观念构建师资队伍结构;在将学术型博士作为基本入职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合理,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为占比较少的教师服务;一流大学的师资招聘具有复杂、公开、程序化的特点,教师考核体现大学共治原则,重视校外中立第三方,多层面协同促进教师发展。
2019, 176(2): 87-94.
摘要:
一流学科建设行动结构包括行动主体、具体行动及行动关系三个要素。国家、地方政府、高校作为主要行动主体,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呈现三环封闭嵌套的行动关系。这种封闭嵌套的行动结构造成建设逻辑和生成逻辑的冲突、理性偏航与学科失衡、学科文化与历史的断裂,从而阻碍一流学科建成。一流学科建设应该在行动结构上实现开放与多元,从三环封闭嵌套走向三环交叉嵌套,政府应该在顶层设计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要成为基于内部理解的自主建设实体,学科框架和学科评价应该持续优化。
一流学科建设行动结构包括行动主体、具体行动及行动关系三个要素。国家、地方政府、高校作为主要行动主体,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呈现三环封闭嵌套的行动关系。这种封闭嵌套的行动结构造成建设逻辑和生成逻辑的冲突、理性偏航与学科失衡、学科文化与历史的断裂,从而阻碍一流学科建成。一流学科建设应该在行动结构上实现开放与多元,从三环封闭嵌套走向三环交叉嵌套,政府应该在顶层设计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要成为基于内部理解的自主建设实体,学科框架和学科评价应该持续优化。
2019, 176(2): 94-100.
摘要:
高等教育中电子教学媒介泛化表征为时间维度的“无时不在”、空间维度的“无处不在” 和效能维度的“无所不能”。电子教学媒介泛化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已引发出教学沦为电子媒介的“奴隶”、学生理性思维的消解、教学完整性遭破坏和教师的存在论危机等一系列教育问题。鉴于此,正确认识电子教学媒介作用及限度、增强师生媒介素养、促进课堂教学与电子教学媒介的深度融合是治理高等教育中电子教学媒介泛化现象的可行路径。
高等教育中电子教学媒介泛化表征为时间维度的“无时不在”、空间维度的“无处不在” 和效能维度的“无所不能”。电子教学媒介泛化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已引发出教学沦为电子媒介的“奴隶”、学生理性思维的消解、教学完整性遭破坏和教师的存在论危机等一系列教育问题。鉴于此,正确认识电子教学媒介作用及限度、增强师生媒介素养、促进课堂教学与电子教学媒介的深度融合是治理高等教育中电子教学媒介泛化现象的可行路径。
2019, 176(2): 101-109.
摘要:
“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课程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一。大学课程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本体功能,才能实现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大学在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调整中,存在盲目减少总学分,盲目增加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比重等误区。大学应整体设计显性、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发展;在增加选修课程时,应加强学分制、导师制等配套制度建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天然相融,不能割裂,大学应从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入手;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大学应对它们进行“四年一贯制” 的设计,以实现通识教育促进专业理解,专业教育促进通识教育学习的良性循环。
“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课程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一。大学课程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本体功能,才能实现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大学在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调整中,存在盲目减少总学分,盲目增加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比重等误区。大学应整体设计显性、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发展;在增加选修课程时,应加强学分制、导师制等配套制度建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天然相融,不能割裂,大学应从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入手;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大学应对它们进行“四年一贯制” 的设计,以实现通识教育促进专业理解,专业教育促进通识教育学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