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CSSCI来源期刊
CN 43-1358/G4  ISSN 1671-1610

2018年170卷2期

显示方式:          |     

教育哲思
教育作为一项人文使命
万俊人
2018, 170(2): 1-5.
[摘要](1418) [PDF 0KB](4)
摘要: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人学事业,在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中,教育和医学是两门最为特殊的学科知识或科学技术活动,直接关乎我们人自身:医学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教育关乎我们的心智健全。从人文的视角看,教育是转化人之心灵或灵魂的启蒙之光。从现代性视角看,现代教育把知识传授和知识技能的竞赛当成了教育的唯一使命和最高目标,忘却了它必须承诺的“传道” “解惑”使命,更难以承诺它“转化(人的)心灵“的根本使命。从现时代中国现实看,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一,教育公平的缺失;第二,应试教育造成的教育偏颇或者“教育的单面性”;第三,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等诸种关系的紧张和扭曲;第四,教师、学校和整个教育使命的“失真”等。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回归。作为教育者或教育家,我们始终都不能忘记,教育之本在人,在人心,在人文之道,即:使人脱离愚昧和野蛮,走向文明和高雅,点亮人心,转化灵魂,成就人格的卓越和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探索
敬畏教学———大学教师应有的情感态度
洪早清  董泽芳
2018, 170(2): 6-11.
[摘要](4377) [PDF 0KB](659)
摘要:
教师是大学教学的核心主体,只有教师对教学予以充分尊重和积极付出,教学责任才能得到落实,教学的核心地位才能得到实际确立;教师对教学心存敬畏,自觉地做有信仰、有良心、有品位的教学,教学才有理想、情怀和价值意义;敬畏教学是大学教师应有的情感态度,也是大学教师应该自觉修炼的教学境界。
当前教育现代化观念的理论构造及其反思
胡君进  檀传宝
2018, 170(2): 12-17.
[摘要](1371) [PDF 0KB](4)
摘要:
实,教学的核心地位才能得到实际确立;教师对教学心存敬畏,自觉地做有信仰、有良心、有品位的教
学术争鸣
古代书院通识教育对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的启示
陈 仙  邓联健
2018, 170(2): 18-23.
[摘要](1454) [PDF 0KB](7)
摘要:
通识教育是弘扬自由教育传统、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文关怀教育。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与学术研究机构,其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书院的通识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书院文化精神、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不足、管理模式陈旧、课程内容单一,“功利化”与“应试化” 等问题。从书院通识教育的视角探索大学英语教育,有利于解决现存问题,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多元文化人才。书院通识教育在教学理念、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上,对现代大学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大学背景下大学核心文化的失落与复归
高江勇
2018, 170(2): 24-31.
[摘要](1120) [PDF 0KB](0)
摘要:
大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亦历来是学术重镇,传承学术、发展学术,通过学术锻造新人,培育新民学术精神、批判思想、社会担当等均是大学本义之所在,概言之,尊重学者、崇尚学术是大学核心文化的灵魂。然而,现实中大学自我批判精神式微,学术信仰滑坡,屡屡以学术之名,尊重学者和崇尚学术成为官话和套话,学术资本主义泛滥、学术投机此起彼伏,缺失深厚的学术文化涵育使得大学失去了根和魂。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更加需要文化自觉,克服冲动,不被名利掩埋,坚守学术信仰、光大学术之道,构建大学人的精神家园。
教育漫话
蔡校长对青年学生的嘱咐与期待———纪念蔡元培诞生150周年
张翼星
2018, 170(2): 32-36.
[摘要](1831) [PDF 0KB](10)
摘要:
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是围绕繁荣学术和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个核心而展开的,其中充满着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待。首先,要“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责任”,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因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其次,要“尚自然,展个性”,为发展学生个性;再次,“为学当重创造”,蔡校长极力提倡美育,认为美术一方面有超越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并亲自在北大开设了美术课;第四,要“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蔡校长认为学生的第一责任是研究学问,与老师共同研究学问,同时他也是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最后,要“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北大人的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是共同的,要经得起历史沧桑的检验。蔡先生在北大校史、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是全国一致公认的。北大不能没有蔡元培,这是今日的青年一代不能忘却的。
史海钩沉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制度小考
张正峰  李 容
2018, 170(2): 37-41.
[摘要](1141) [PDF 0KB](0)
摘要: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在校外兼课现象比较普遍,以致影响了学生课业和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因此,教育部和高校在提倡教师以专任为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师校外兼课的时间、内容、地点以及兼课的条件、资格、程序等都提出了相应的限制办法,同时将提高教师待遇和巡查监管相结合,减少教师兼课行为,促进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探讨和挖掘民国教师校外兼课管理办法,总结其经验,以期对当前高校教师兼职管理有所启示与借鉴。
抗战时期中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江西省为例
张建中
2018, 170(2): 42-50.
[摘要](1397) [PDF 0KB](1)
摘要:
抗战以前,由于教育经费支绌,政治局势不稳,省府高层短视,江西高等教育很落后,不仅高校少,没有公办本科院校,而且办学水平差,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也落后于周边省份。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形势的变化,江西高教在省内外人士的支持下,增设了一批高校,改变了没有公办本科院校和国立大学的历史,缩小了与东部高等教育的差距,整体实力在中部省份位列前茅。战时江西政教界人士借助中央力量办学、依靠知名学人提升办学水平、根据省情设置学科专业的作法值得今人借鉴;但行政干预较多、未能创造稳定的足够优越的吸引人才的条件又影响了当时江西高教的持续发展,这又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外域检视
一流的大学教师为何离去———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特色退休制度的兴弃及反拨效应
任 玥
2018, 170(2): 51-60.
[摘要](1167) [PDF 0KB](7)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20年,美国学术界经历了与我国今日颇似的历程———高水平大学日逾重视研究成果,以学科为指向的专业学术共同体成形、教师的“学科人” 身份逐渐清晰。一流学者或为追求更开阔的学术发展平台、或优渥的薪资待遇,而更加频繁地校际流动。与我国大多数大学相似———案例大学虽在某些学科领域具有相当实力,但尚不足以独占鳌头,须不断充实人才、力保优势。不幸的是,在这一时期,大学废弃了一批以退休制度为代表的学校特色制度,有效的人才聚拢圩堤溃塌,英才外流加速。
德育寻径
论道德学习及其教育意蕴
傅淳华  杜时忠
2018, 170(2): 61-66.
[摘要](1127) [PDF 0KB](1)
摘要:
从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道德学习的认识观之,道德学习是一个具有复合性、层次性特点的学术概念。从教育的维度观之,道德学习构成了道德教育的发生前提,而道德教育则可被视为道德学习的重要环境性影响因素,深刻地推进着个体道德学习实践的发展进程。因此,要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可能作为,其必定不可是盲目的,而应以道德学习的本然特质为实践基底。
城乡生源大学生生活观的比较分析——基于南昌两所本科高校的问卷调查
龚春明  方美红
2018, 170(2): 67-75.
[摘要](1364) [PDF 0KB](0)
摘要:
由于原有城乡割裂时期刻板印象的延伸,人们对农村籍大学生大多存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读。为此,我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南昌两所工科为主的本科高校城乡生源地大学生的生活观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虽在获得奖学金的次数和比例、校外兼职与勤工俭学的目的、恋爱态度和成功概率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二者在人际关系与专业学习、就业期望与闲暇安排、恋爱态度与动机等方面的同质性远大于差异性。可颇为吊诡的是,他们本末倒置地高度重视人际关系,却漠视专业学习;他们在就业取向与勤工俭学上思维理性,但却不能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来提升自我的素养与能力。这将是当代大学生留给人们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
研究广议
本体与模式:“双一流” 建设评价体系研究述评
梅雄杰  李志峰
2018, 170(2): 76-84.
[摘要](1260) [PDF 0KB](3)
摘要:
科学构建“双一流” 建设评价体系,是促进“双一流” 建设的基础。最近几年,围绕“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学界大多从多视角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了评价体系现存的困境、指标的构建与大学排行榜的利弊,但存在着评价本体理论基础薄弱、评价过程不科学、评价对象不明确等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双一流” 建设评价体系的本体理论;探索科学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模式;形成以国家、社会需求为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
国外教学与研究关系的研究述评
蔡红红  姚利民
2018, 170(2): 85-95.
[摘要](1082) [PDF 0KB](0)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深入发展,高校重研究轻教学现象严重,这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高度关注的严峻现实和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国外学者研究教学与研究关系前会界定其概念和内涵;理论模型主要有正相关模型、负相关模型和零相关模型;对教学与研究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证明和讨论教学与研究之间的确切关系、反思并修正实证研究的不足、讨论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这三个阶段;关注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及政策、高校管理、时间分配、学科类型、教师背景等教学与研究关系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教师发展,开展研究型教学这三方面出发,寻求教学与研究关系的协调路径,取得了丰富成果,为我国高校现阶段教学与研究关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改革纵论
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的实践问卷分析
王 薇  向 洁  王卫东
2018, 170(2): 96-102.
[摘要](1108) [PDF 0KB](1)
摘要:
信息时代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给传统高校课堂教学带来颠覆性冲击,开放式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具有诸多优点,更符合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正积极探索和推广这一教学模式,但开放式课堂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学生不适应、开放形式化、配套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信息时代背景分析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坚定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开放式课堂的认知情况和接受程度,分析现阶段开放式课堂教学实施中取得的成果和现存不足,进而从微观课堂和宏观生态两个方面提出优化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路径,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人文社会学科教育的在场与不在场——以书法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为例
罗红胜  蔡惠萌
2018, 170(2): 103-111.
[摘要](1122) [PDF 0KB](0)
摘要:
书法艺术硕士培养通过现代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教学体现,是一种“在场” 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科学系统的,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国传统书法教学是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弥补现代课程教学的不足,成为“在场” 课程的补充。它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是“不在场”的教育。书法艺术硕士培养目标为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仅靠“在场” 的教育尚不能达到理想目标,因此采用“在场与不在场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科系统化教学与传统师徒相授相结合,将课程设置的在场与人才培养的不在场相融合,在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中寻求新的结合点,探索中国书法艺术硕士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这是书法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一种更为合理的路径,同时也为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