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审稿系统 Login
-
检索系统 Search
-
作者须知 Instructions
-
文章导读 Instructions
-
扫一扫
关注我们
2020年183卷3期
2020, 183(3): 1-11.
摘要:
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面临三个主要的挑战,其一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经典文献所依赖的高等教育事实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但以此为基础的理论依然难以更新;其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然而没有合适的理论为此提供引领;其三是受“中心—边缘”范式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存在将美国经验或模式理论化的风险。面对挑战,高等教育研究必须从当下的高等教育实践出发,更新关于高等教育性质和地位的认知,基于新的事实对旧的理论进行检讨,并努力发展新理论。尤其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理论建构要摆脱美国中心主义的思维。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高等教育研究无法脱离“社会”而达致“科学”。
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面临三个主要的挑战,其一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经典文献所依赖的高等教育事实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但以此为基础的理论依然难以更新;其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然而没有合适的理论为此提供引领;其三是受“中心—边缘”范式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存在将美国经验或模式理论化的风险。面对挑战,高等教育研究必须从当下的高等教育实践出发,更新关于高等教育性质和地位的认知,基于新的事实对旧的理论进行检讨,并努力发展新理论。尤其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理论建构要摆脱美国中心主义的思维。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高等教育研究无法脱离“社会”而达致“科学”。
2020, 183(3): 12-19.
摘要: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并为公民奠基。为实现该意图,卢梭在理论上采取三个步骤:首先,在人之自然的认识上提出一种更为积极、完善的自然秩序观,以此在根基上弥合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裂缝;其次,通过构造公民社会实现从自然社会到政治社会的过渡;最后,通过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与政治教育实现自然人到公民的过渡。然而,卢梭的自然观在本质上存在政治性的缺陷,自然教育难以实现培养公民的目的。自然人虽然能成为遵循法律的臣民,但是,却缺乏一种进行政治治理的政治德性。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并为公民奠基。为实现该意图,卢梭在理论上采取三个步骤:首先,在人之自然的认识上提出一种更为积极、完善的自然秩序观,以此在根基上弥合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裂缝;其次,通过构造公民社会实现从自然社会到政治社会的过渡;最后,通过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与政治教育实现自然人到公民的过渡。然而,卢梭的自然观在本质上存在政治性的缺陷,自然教育难以实现培养公民的目的。自然人虽然能成为遵循法律的臣民,但是,却缺乏一种进行政治治理的政治德性。
2020, 183(3): 20-27.
摘要:
通过系统梳理口语传播时期、手抄文字传播时期、印刷和电子传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教师所呈现的主要角色,发现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蕴含着媒介技术逻辑、时空逻辑和实践价值逻辑这三重逻辑。教师角色历史演变的实践样态和发展逻辑对教师角色的建构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是要深化对媒介技术与教师角色建构关系的认识,二是要以教育场景为中介预测教师角色的发展趋势,三是要以“教人成人”作为建构教师角色的逻辑起点。
通过系统梳理口语传播时期、手抄文字传播时期、印刷和电子传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教师所呈现的主要角色,发现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蕴含着媒介技术逻辑、时空逻辑和实践价值逻辑这三重逻辑。教师角色历史演变的实践样态和发展逻辑对教师角色的建构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是要深化对媒介技术与教师角色建构关系的认识,二是要以教育场景为中介预测教师角色的发展趋势,三是要以“教人成人”作为建构教师角色的逻辑起点。
2020, 183(3): 28-34.
摘要:
人工智能与生物科学技术的结合似乎将要颠覆人类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价值,教育只有在算法逻辑的操作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人被称为“可算度的人”,教育也被称为“可算度的教育”。当各种现象与问题逐渐成为一种算法的时候,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教育风险应该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人文价值蜕化;数据“算法”的确定性与教育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智能技术滋生新的政治与伦理议题,人类可能陷入被边缘化的危险,等等。因此,未来的教育学应该遵循人的主体性价值取向,复兴教育的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打破“算法”的确定性操控,转而走向一种弱式的教育立场,以此引导人们对新的政治与道德议题展开闲暇之思。
人工智能与生物科学技术的结合似乎将要颠覆人类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价值,教育只有在算法逻辑的操作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人被称为“可算度的人”,教育也被称为“可算度的教育”。当各种现象与问题逐渐成为一种算法的时候,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教育风险应该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人文价值蜕化;数据“算法”的确定性与教育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智能技术滋生新的政治与伦理议题,人类可能陷入被边缘化的危险,等等。因此,未来的教育学应该遵循人的主体性价值取向,复兴教育的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打破“算法”的确定性操控,转而走向一种弱式的教育立场,以此引导人们对新的政治与道德议题展开闲暇之思。
2020, 183(3): 35-41.
摘要:
信息技术时代与蓬勃兴起的全球化运动交相呼应,推动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古往今来,人文教育未曾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是更多地关切人类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在当前科技解构与重构交迭之际,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思考人的本质精神与理想,传递人类文化的历史经验,使年轻一代具备继承人类文化的信心和能力,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政治理想、道德伦理与生命价值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当代人文教育应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承担起理解和解释人类经验的责任,为获得更长远的适应性生存提供精神营养。
信息技术时代与蓬勃兴起的全球化运动交相呼应,推动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古往今来,人文教育未曾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是更多地关切人类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在当前科技解构与重构交迭之际,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思考人的本质精神与理想,传递人类文化的历史经验,使年轻一代具备继承人类文化的信心和能力,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政治理想、道德伦理与生命价值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当代人文教育应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承担起理解和解释人类经验的责任,为获得更长远的适应性生存提供精神营养。
2020, 183(3): 42-46.
摘要:
有声语言的讲授中蕴含着丰富的无声语言,显性的讲授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教育,这些可称为讲授的弦外之音。教师讲授脱稿不仅仅是脱稿,学生从中看到的是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知识渊博暗示着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且善于学习的人,学生从中领悟到教师学习的精神和学习的方法;教师讲课有气场更是教师学术魅力、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综合呈现。从这些意义上说,教师才是最好的教材。
有声语言的讲授中蕴含着丰富的无声语言,显性的讲授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教育,这些可称为讲授的弦外之音。教师讲授脱稿不仅仅是脱稿,学生从中看到的是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知识渊博暗示着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且善于学习的人,学生从中领悟到教师学习的精神和学习的方法;教师讲课有气场更是教师学术魅力、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综合呈现。从这些意义上说,教师才是最好的教材。
2020, 183(3): 47-55.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由各国政府主导的“世界一流大学运动”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性潮流。德国政府于2005年启动旨在创建德国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德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卓越计划”。在对德国“卓越计划”的出台背景、行动路径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审视“卓越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影响,进而提出“卓越计划”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加强高校核心生产要素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鼓励高校特色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由各国政府主导的“世界一流大学运动”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性潮流。德国政府于2005年启动旨在创建德国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德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卓越计划”。在对德国“卓越计划”的出台背景、行动路径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审视“卓越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影响,进而提出“卓越计划”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加强高校核心生产要素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鼓励高校特色发展。
2020, 183(3): 56-64.
摘要:
哈佛大学教师总体薪酬结构体系对教师劳动关系的和谐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来源多元且具有竞争力的收入工资、项目繁多且具有选择性的福利待遇等经济性报酬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职业吸引力,而学术职业本身的心理答谢、工作环境的精神薪酬、组织文化的人文关怀等非经济性报酬则充分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哈佛大学教师总体薪酬结构体系具有物质与精神谐振、硬件与软件共生、公平与竞争融合等特点,其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结构对我国一流大学教师总体薪酬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哈佛大学教师总体薪酬结构体系对教师劳动关系的和谐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来源多元且具有竞争力的收入工资、项目繁多且具有选择性的福利待遇等经济性报酬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职业吸引力,而学术职业本身的心理答谢、工作环境的精神薪酬、组织文化的人文关怀等非经济性报酬则充分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哈佛大学教师总体薪酬结构体系具有物质与精神谐振、硬件与软件共生、公平与竞争融合等特点,其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结构对我国一流大学教师总体薪酬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020, 183(3): 65-73.
摘要: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旗舰大学,授予宪法自治的领先地位,树立学术卓越的标准,授权学术评议会至高权力,是加州大学发展的制度优势和赢得“竞争性卓越”的合法性基础。多元决策的组织结构,学术卓越的校园文化,协商互动的人际关系,为伯克利评议会的动态运行提供了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制度框架。伯克利评议会对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有效运行的启示有: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大学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有效调适大学自治和追求卓越仪式性规则和绩效逻辑之间的平衡;促进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信任和沟通基础上与其他组织之间构建协商互动关系。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旗舰大学,授予宪法自治的领先地位,树立学术卓越的标准,授权学术评议会至高权力,是加州大学发展的制度优势和赢得“竞争性卓越”的合法性基础。多元决策的组织结构,学术卓越的校园文化,协商互动的人际关系,为伯克利评议会的动态运行提供了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制度框架。伯克利评议会对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有效运行的启示有: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大学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有效调适大学自治和追求卓越仪式性规则和绩效逻辑之间的平衡;促进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信任和沟通基础上与其他组织之间构建协商互动关系。
2020, 183(3): 74-80.
摘要:
西方以英语为媒介对中国教育进行的直接译介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场以来华新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较大规模译介活动,系统介绍中国各层次教育情况,分析其优劣,并着重指出其内容偏狭、目的不纯、方式单一等问题,其中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和教学内容是其译介的重要方面。对科举制度,相关专文和译介评论都看到两面性:科举考试是一项保障社会公平、推进教育普及、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创举,同时有忽视实用知识的弊端;四书五经具有优秀的实践智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教化功能,但存在缺乏宗教信仰的重大“缺陷”;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高等教育,存在内容过于偏狭、妨碍思维发展和科学进步等弊病。这场早期译介活动成为西方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其观察和分析对中国而言具有“旁观者清”的特殊价值。但是,因译介主体图于宗教偏见、限于解读能力,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译介存在矮化、扭曲、浅化等弊病。
西方以英语为媒介对中国教育进行的直接译介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场以来华新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较大规模译介活动,系统介绍中国各层次教育情况,分析其优劣,并着重指出其内容偏狭、目的不纯、方式单一等问题,其中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和教学内容是其译介的重要方面。对科举制度,相关专文和译介评论都看到两面性:科举考试是一项保障社会公平、推进教育普及、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创举,同时有忽视实用知识的弊端;四书五经具有优秀的实践智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教化功能,但存在缺乏宗教信仰的重大“缺陷”;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高等教育,存在内容过于偏狭、妨碍思维发展和科学进步等弊病。这场早期译介活动成为西方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其观察和分析对中国而言具有“旁观者清”的特殊价值。但是,因译介主体图于宗教偏见、限于解读能力,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译介存在矮化、扭曲、浅化等弊病。
2020, 183(3): 81-89.
摘要:
晚清时期,我国“高等学校”一词源于对日本学制的借鉴,在正式学制中被改为“高等学堂”,为大学预科性质。民国时期,学制系统中已无“高等学校”;在各种教育文献中,“高等学校”含义极其含混:或指高等小学校,或指中等教育机构,或指大学预科,或指专门学校,或用作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苏区、解放区的“高等学校”一词源于对苏联学制的借鉴,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沧陷区的“高等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机构或大学预科。共和国时期“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其含义不断丰富。“高等学校”一词的流变体现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借鉴与模仿的痕迹、外来教育制度的本土化过程及日本对我国的文化侵略。
晚清时期,我国“高等学校”一词源于对日本学制的借鉴,在正式学制中被改为“高等学堂”,为大学预科性质。民国时期,学制系统中已无“高等学校”;在各种教育文献中,“高等学校”含义极其含混:或指高等小学校,或指中等教育机构,或指大学预科,或指专门学校,或用作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苏区、解放区的“高等学校”一词源于对苏联学制的借鉴,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沧陷区的“高等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机构或大学预科。共和国时期“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其含义不断丰富。“高等学校”一词的流变体现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借鉴与模仿的痕迹、外来教育制度的本土化过程及日本对我国的文化侵略。
2020, 183(3): 90-98.
摘要:
皖南事变后,重庆大学发生易长风潮,引发国民党高层警惕其背后的政治因素,陈立夫掌控下的教育部仓促颁布《整顿学风令》以强化统制教育。这一举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批评,中国共产党亦针对性地组织宣传力量揭露其险恶政治用心。为缓和矛盾,国民政府教育当局不得不做出一些政策调整,使得陈立夫一系借机扩充势力、打压政治对手的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国民党并未放弃统制教育的初衷,整顿学风也更多从公开走向秘密。1941年《整顿学风令》的颁布及其命运深刻地展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复杂性。
皖南事变后,重庆大学发生易长风潮,引发国民党高层警惕其背后的政治因素,陈立夫掌控下的教育部仓促颁布《整顿学风令》以强化统制教育。这一举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批评,中国共产党亦针对性地组织宣传力量揭露其险恶政治用心。为缓和矛盾,国民政府教育当局不得不做出一些政策调整,使得陈立夫一系借机扩充势力、打压政治对手的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国民党并未放弃统制教育的初衷,整顿学风也更多从公开走向秘密。1941年《整顿学风令》的颁布及其命运深刻地展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复杂性。
2020, 183(3): 99-104.
摘要:
“教书育人”与“学以成人”实际上是教育工作的一体两面,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学以成人”具有丰富的教育哲学理念。《论语》中“为学”思想重在讨论“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效仿与自觉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孟荀则继承而发展之,主张通过将“为学”即对经典的学习和反思,贯彻于道德与社会实践,并最终实现“成人”这一目标。如何处理“为学”与“成人”的关系,是实现“安身立命”这一终极问题的重要前捉。先秦儒家“学以成人”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通过“为学”成就人自身的生命意义,这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仍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教书育人”与“学以成人”实际上是教育工作的一体两面,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学以成人”具有丰富的教育哲学理念。《论语》中“为学”思想重在讨论“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效仿与自觉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孟荀则继承而发展之,主张通过将“为学”即对经典的学习和反思,贯彻于道德与社会实践,并最终实现“成人”这一目标。如何处理“为学”与“成人”的关系,是实现“安身立命”这一终极问题的重要前捉。先秦儒家“学以成人”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通过“为学”成就人自身的生命意义,这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仍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2020, 183(3): 105-111.
摘要:
人类通过知识生产模式1或知识生产模式2生产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目前大学课程的内容结构与课程取向不利于学生完整把握人类知识,因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低下。创新型企业家依靠知识创新进行创业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本保障是其关于创业、产品开发与管理创新的多维个人知识。创新型企业家通过企业内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实践交往、企业内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实践交往、对外的求实性与道德性实践交往,不断完善其个人知识。为了培养知识创新型创业人才,我国大学应该调整课程的内容结构,让学生通过多维知识学习改善知识结构,突出创新情境体验与创业案例分析,促进其创新理念生成;强化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取向,突出应用开发的扎实训练,促进学生产品开发或识别能力生成;鼓励尝试创业与模拟创业,为学生创造异质交往与团队建设的机会,促进其创业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生成。
人类通过知识生产模式1或知识生产模式2生产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目前大学课程的内容结构与课程取向不利于学生完整把握人类知识,因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低下。创新型企业家依靠知识创新进行创业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本保障是其关于创业、产品开发与管理创新的多维个人知识。创新型企业家通过企业内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实践交往、企业内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实践交往、对外的求实性与道德性实践交往,不断完善其个人知识。为了培养知识创新型创业人才,我国大学应该调整课程的内容结构,让学生通过多维知识学习改善知识结构,突出创新情境体验与创业案例分析,促进其创新理念生成;强化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取向,突出应用开发的扎实训练,促进学生产品开发或识别能力生成;鼓励尝试创业与模拟创业,为学生创造异质交往与团队建设的机会,促进其创业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