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CSSCI来源期刊
CN 43-1358/G4  ISSN 1671-1610

2018年171卷3期

显示方式:          |     

理论探索
公民的养成:在政治与教育之间
王建华
2018, 171(3): 1-10.
[摘要](3026) [PDF 0KB](5)
摘要:
公民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资格,既有享受法定权利的正当,也需要习得与作为合格公民相匹配的能力。公民的养成既需要政治的教化也需要学校的教育。政治的教化赋予公民身份以政治合法性,学校的教育则奠定公民身份的道德底蕴。从 “关于公民的教育”到 “为了公民的教育”,学校公民教育与政治教化既存在一致性又隐藏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组织与制度设计上,学校的发明原本是为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而非意识形态的灌输|但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学校教育又是政治教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公民教育指向人的政治社会化,天然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性,另一方面学校空间过度的政治化又会压抑人的天性,不利于人性的培养。基于此,公民的养成需要保持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平衡,学校的公民教育既要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又不能有违 “通过教育让人成为人”的初心。
大学学术生产的意义危机及选择
冉隆锋
2018, 171(3): 11-20.
[摘要](2131) [PDF 0KB](4)
摘要:
学术生产的意义表现在对学术发展的再生产价值。然而当前大学的学术生产活动却遭遇了意义危机。在学术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学术的内涵即为发表论著和做科研项目,而且 “论文化” “科研项目化”“数量化”“期刊承认”成为学术生产的目标指向,学术理性与学术实践相互割裂,学术的工具理性遮蔽了学术的价值理性,大学学术外部繁荣的 “光环”折射出内在价值的缺失。学术资本能拾回学术的内在价值和学术生产的意义所在,重新让学术找回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术争鸣
大学 “教学荣誉体系”的缺失与构建
宋德发 袁 娜
2018, 171(3): 21-27.
[摘要](5542) [PDF 0KB](4)
摘要:
大学各种荣誉的评选,基本以科研成果作为核心指标。因此,大学的荣誉在事实上都是科研荣誉,大学也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和强势的科研荣誉体系。与之相反,大学有 “含金量”的教学荣誉极为匮乏,教学荣誉体系更是没有建立,这无疑削弱了大学教师的教学激情。大学教师客观上存在不同的类型,大学客观上存在教学型院系和专业,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本目标,理想的大学教师应是教学科研均衡发展,故大学应该在自己的 “权力范围”内,构建一个融 “教学性”“丰富性”“层次性”“荣誉性”为一体的教学荣誉体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教师的教学激情,保护他们的职业尊严。
必要的张力:论我国学科评估的正负向度——以教育学科为例之理性探析
张睦楚
2018, 171(3): 28-36.
[摘要](2054) [PDF 0KB](4)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的学科建设,推动各大学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并于年初公布了最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排名情况。基于此,分析国内教育学科,将其放置于学科评估的场域中对正负向度进行剖析,探索学科评估所蕴含的正向功能,诸如对自身范式、对公众的信息告知、推进高校整体发展等作用,同时也探索学科评估过程中过高资源的消耗、马太效应的固化、学术氛围受到损害的负向功能。正负向功能两者之间存在共生与共存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的这种张力也是无法人为割裂的,因此需要在学科评估的正负向功能之间保持一种必要张力。当前我国的学科评估无论是评价手段、模式等均已逐渐走入全新的进程,如何正确认知和处理正负向度之间的一系列关系,如何在张力之中寻求一种 “可为的路径”,是提升学科评估内在价值、确保评估手段有效性、采用 “以评促建”的模式以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
外域检视
美国一流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尚红娟
2018, 171(3): 37-48.
[摘要](4724) [PDF 0KB](261)
摘要:
美国的大学作为学习机构旨在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的学习权利|本科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旨在让学生 “学习如何学习”。在本科学习阶段,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好奇心,强调学生的写作、阅读、查询、定量分析以及沟通等五大核心能力|以桥梁课程、本科研究、新生研讨会、学习社区、学术咨询等为平台丰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创业,促进学生的公平入学,从而加强学生的在校保留以及成功毕业。
支撑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特征——以美国四所研究型大学为例
陈新阳 张静华 阎光才
2018, 171(3): 49-55.
[摘要](1713) [PDF 0KB](4)
摘要:
通过考察美国的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结构及主要大学排行榜中的相关数据,分析支撑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特征,结果发现:美国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覆盖基础学科,同时提供丰富的跨学科项目|专业教育的学科结构具备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属性|支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关学科并非皆是一流学科。对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值得警惕和借鉴的地方在于,突出一流学科建设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下,应切实做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支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学科结构,从而满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越洋专访
波兰艺术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培养及启示——亚采克•鲁明斯基教授访谈录
吴明华 刘妍汝
2018, 171(3): 56-61.
[摘要](1507) [PDF 0KB](0)
摘要:
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未来建设我国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通过访谈和作者的体验,我们发现波兰路德维克•索尔斯基国家戏剧学院舞蹈剧场学院在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院长亚采克•鲁明斯基教授注重知识的个性学习与自由传递,专设 “创意实验室”,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个性开发。学院以亚采克教授主创的 “波兰舞蹈技巧”的表演风格作为肢体训练,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在现代艺术创作的核心地位。同时,以身体的感性经验启发学生,回归艺术创作对生命的感知。这为我国目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史海钩沉
民国大学女教师与学科学术发展
项建英  黄湾湾
2018, 171(3): 62-67.
[摘要](1996) [PDF 0KB](3)
摘要:
民国时期,随着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事学术研究的女教师队伍逐渐形成。在学术研究中,她们凭着女性的细心、母爱、诗意和灵气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采:在学术研究中注重细节、融入母性关怀,将诗意和灵气注入学术研究|同时,在医护卫生、人文社会学科甚至在理工学科领域拓宽了大学学科学术研究的领域,有力地促进了近代大学学科学术发展。
大学为社会服务:范海斯的知与行
李凤玮  周 川
2018, 171(3): 68-72.
[摘要](2393) [PDF 0KB](7)
摘要: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为了践行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不仅号召教师承担服务于社会的责任,而且身先士卒,以大学校长、地质学教授的身份服务于威斯康星州的各类社会事务,诸如将教学从大学课堂延伸到当地社会,向社会推广地质学和资源保护知识|将大学实验室建在本州的大地上,面向本州实际需要开展地质科研|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影响应用到本州的公共事务之中。通过教学、研究、建言等方式服务于社会,为威斯康星州的公共事务和民众福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范海斯本人不遗余力地投身于社会服务实践,既源于他对威斯康星州养育之恩的感念,更是为了亲身实践威斯康星理念,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方法和途径。
管理经略
研究生学业质量研究——成就目标定向对研究生学业拖延的影响
安 心 贾思蕾
2018, 171(3): 73-78.
[摘要](4711) [PDF 0KB](378)
摘要:
学业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和灵魂。研究生学业拖延的非智力因素日益成为阻碍他们履行教育责任和发展个人潜能的重要问题。鉴于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学业质量研究中偏重于终结性评价,结构性差异分析在研究生学业养成的形成性评价中严重缺失的现象,我们针对八省市高校530名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拖延行为|硕士研究生在性别、学科、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与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硕士研究生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及时发现和减轻学业拖延是促进研究生提升学业品质,形成学业内生动力的重要环节。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研究
陈武元  胡 科
2018, 171(3): 79-85.
[摘要](7004) [PDF 0KB](16)
摘要:
“双一流”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大学治理,而大学治理离不开学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但是,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着学校重视不够、学习机会少、职业晋升难、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先后出台相关制度或政策,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培养或培训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参照国内外高校经验,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能力的途径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支持,激发他们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从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能力。
改革纵论
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实证分析——基于150家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证据
吴金航  朱德全
2018, 171(3): 86-93.
[摘要](1561) [PDF 0KB](0)
摘要:
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传承民族文化,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将对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研究更多倾向于理论上探讨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原因等,较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其需求。基于150家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调查发现,现阶段民族地区存在各省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增加趋势,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以及人才质量总体偏低的现象。基于此,需拓展人才培养渠道以增大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数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优化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结构|精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质量。依据实证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及提供的相关建议,可为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与适应性研究——以中法合作学院留法工科硕士生为例
金闪闪  郭凤英
2018, 171(3): 94-102.
[摘要](2022) [PDF 0KB](0)
摘要:
中国自2016年成为欧美国家留学生的第一大国际生源国伊始,文化距离和教育模式差异带来的诸多冲击成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业适应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对中法合作办学学院中国留学生和法方教师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力求解析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学术休克问题。研究发现留学生普遍存在跨文化沟通能力欠缺,语言运用能力弱,实践创新能力差,对课堂沟通方式和形成性评价体系不适应等压力源情况。本研究尝试从提高学生跨文化主动沟通能力、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改革课程和课堂教学实践、改变课堂沟通方式和评价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东道国学业环境等视角,提出提升中国留学生跨文化能力和适应性的建议。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大链的构建及实践
蒋海云 温 辉 金继承
2018, 171(3): 103-110.
[摘要](1721) [PDF 0KB](1)
摘要:
当前,中国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过程重形式轻内涵、手段偏离创新目标、创新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问题的成因较多,但归结到根本,可以说是人才培养链及其管理不健全。目前工科人才培养要素与环节,或不成链或只成小链,不足以支持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必须构建人才培养大链并且优化外部生态链,以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大链,有几项必要措施:打破专业限制,跨学科、跨年级选拔优质生源|实施专业内外兼修、项目驱动、团队培养的教学模式|甄选创新型教师,组建跨界指导团队,架构创新人才培养完整体系。湖南工业大学已经构建人才培养大链并且取得良好成效。良好成效带给探索者的不是成功感,而是压力感与紧迫感,因为每一项教育创新都只是起点,而有意义的教育创新不是紧跟而是超前,是未来服务。构建为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甚至三十年之后社会发展准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