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CSSCI来源期刊
CN 43-1358/G4  ISSN 1671-1610

2020年185卷5期

显示方式:          |     

理论探索
大学科研育人的发生学分析
刘在洲 李小平
2020, 185(5): 1-7.
[摘要](1928) [PDF 0KB](10)
摘要:
发生学方法是一种移植性、创新型和系统型的研究方法,在运用中必须结合研究领域,因时因势不断改造完善、与时俱进和系统实施。以发生学方法探求大学科研育人的机理,就是从历史发生提升到逻辑发生,从因素分析拓展到过程分析,从前瞻研究延伸到后溯研究。按照发生学的分析,大学科研的育人蕴涵是科研育人的生长基因,提供科研育人的潜在可能;大学教育的内在需要是科研育人的发生源头,提供科研育人的逻辑起点;科研环境与个体兴趣是科研育人的驱动条件,提供科研育人的现实支撑;渗透感染与体验强化是科研育人的心理机制,提供科研育人的内在线索。遵循和运用大学科研育人的这些内在机理,是推进当前大学科研育人实践的科学途径。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学”的构建 ——以贾馥茗的教育学体系研究为例
国宁 于伟
2020, 185(5): 8-16.
[摘要](1674) [PDF 0KB](5)
摘要:
“中国教育学”之“中国”在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只有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才能形成对中国.教育具有实践引导力的思想。我国台湾著名教育学家贾馥茗先生便是扎根中国文化传统创建教育学体系的先行者。贾馥茗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西方学理素养,她立足本土教育实践对传统文化加以反思批判、去伪存真,并与西方理论相互印证、融合汇通,建立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富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世界眼光的教育学体系,充分体现文化自信,为如今探索中国教育学开创了一条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热点关注
中国大陆中国教育主题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基于合著网络的分析
徐阳 丁钢
2020, 185(5): 17-26.
[摘要](1412) [PDF 0KB](1)
摘要:
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 数据库2000年—2018年关于中国教育主题的发文数据,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计算中国大陆中国教育主题的发文总量、基于不同作者数量的发文量和不同合作类型的发文量及其被引,并与其他发文优势区城比较,发现影响中国大陆发文数量与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是国际合作。进一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发文合作二值矩阵绘制学者合著子网络,分析中国大陆合著网络的结构特征,发现中国大陆教育学者在发文量、中心性等指标上反映的国际影响力尚落后于其他学科学者和港澳台教育学者,少量有影响力的以中国大陆教育学者为核心的合作密集的子网络已经出现,但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大陆教育学者群体和以其为核心的大型国际合著网络的形成则还需要更长时间。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教育研究 ——基于大陆学者国际期刊高被引论文的分析
吴寒天
2020, 185(5): 27-34.
[摘要](1374) [PDF 0KB](0)
摘要: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大陆地区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国际期刊英文论文发表数量显著增长。在当前文献计量手段日臻多样、学术量化评价呈现普及化的背景下,对国际期刊论文实质性影响力和学术贡献的探究显得尤为必要。宏观—中观一微观三重维度的研究发现,中国大陆教育研究者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刊发文中的高被引论文符合国际主流研究范式,同时不乏实质性理论贡献,论文被引数量上的“马太效应”不能单纯解释为“近亲密友体制”作用的结果。同时,现有论文从.整体而言尚未能充分体现中国知识论传统对现有理论的补充或修正,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建构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仍然任重道远。
国际英文期刊中国教育研究论文的关键作者及其合著网络
李梅 苏淑丽
2020, 185(5): 35-44.
[摘要](1207) [PDF 0KB](0)
摘要:
科学研究中合作发文是知识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教育研究日渐走向国际舞台,学术发表及其影响力呈上升趋势,亟需考察其关键学者的特征、合作发文模式与作用。本文基于2000年——2018 年科学网中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中国教育研究”论文的分析,考察论文数量、被引频次排名前50位的关键学者特点,绘制192位高产作者的合著网络图,分析合著子网络中心作者的合著关系。研究发现,英文期刊论文上的中国教育研究的关键作者以华人学者和国际学者为主,尚需培育中国大陆关键作者群体。关键作者的论文生产模式呈现“单中心”高密度合著型、“双中心”交互式合著型以及“独著为主、合著为辅”型,合著对象具有稳定性、阶段性特点,合著模式多样化、跨国化,合著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具有相关性,学缘与业缘关系对于促进合著发文,提升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研究:华人学者的视角
李琳琳
2020, 185(5): 45-52.
[摘要](1263) [PDF 0KB](1)
摘要:
本研究关注中国教育研究在全球的影响力,邀请七位在国际或国内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华人教育学者进行深度访谈。华人学者是向国际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内外教育研究中的双重“局内人”身份可以为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受益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推进,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华人学者在是否继续研究中国问题、合作还是归国等决策中,感受到新的拉力与推力。中国教育研究需要在研究规范上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完善支持性的学术政策并寻求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与融合。
外域检视
基金会资助: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推动力
孙贵平 商丽浩
2020, 185(5): 53-60.
[摘要](1276) [PDF 0KB](4)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历程中,现代慈善基金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历史发展角度探查基金会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对当下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金会代表社会资源支持研究型大学的高级组织形式,资金由当时商业上极为成功的人士提供,这些成功人士以私人财富促进公共福利的举动前所未有,其科学总善理念影响至今。基金会对研究型大学采取改革性、倾向性的资助策略,基于自身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资助重点研究型大学;采取优胜劣汰的商业竞争策略对不同大学和大学内部的不同学科展开有侧重点的资助。在基金会的外力推拉作用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以学科进步、知识增进为主要特征,通过与基金会等社会资源的互动强力崛起。
美国一流大学积极差别待遇招生政策的“错配”之争及其反思
王俊
2020, 185(5): 61-67.
[摘要](1987) [PDF 0KB](3)
摘要:
美国一流大学面向少数族裔学生实施积极差别待遇招生政策,促进入学机会实质平等。围绕受益学生在入学后能否应对学业要求,学界进行了一场以“错配”为分歧焦点的激烈辩论。“错配”概念具有理论、组织与制度逻辑上的复杂意涵。基于自身对积极差别待遇招生政策理念的对峙立场,主要学者就“错配”的生成机理、影响评价与应策选择展开讨论。“错配”之争为检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机会分配中的招生倾斜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招生傾斜政策的正当性基础植根于群体而非个体受益,但大学在实施该类政策时需重视和提高受益学生入学后的学业发展能力。“错配”之争对完善我国招生专项计划的启示是,重点大学应面向受益学生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分阶段的学业支持制度
德育寻径
论道德教育的社会学范式——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
陈栋
2020, 185(5): 68-74.
[摘要](2339) [PDF 0KB](1)
摘要:
有别于道德教育的哲学、心理学范式,涂尔干从道德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化的道德标准出发,建构了一种源于社会、成于社会又归于社会的道德教育理论。他从学校的道德环境意义、教师的道德教育作用和社会学化的道德教学等角度建构了道德教育实践的社会学样态,也从以道德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科学方法为研究手段和以改良社会秩序为研究目标等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回到涂尔干,或许有助于我们破解当下社会道德滑坡和道德教育“高开低走”的困局。
管理经略
高校行政权力如何影响学术论文发表——基于“双一流”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发表数据的双重差分估计
李文平 刘莹
2020, 185(5): 75-83.
[摘要](1265) [PDF 0KB](0)
摘要:
揭示行政权力如何影响论文发表对保障科研人员学术权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双一流”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和无行政职务教授论文发表的面板数据,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借助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行政权力与论文发表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因行政权力所增加的论文发表数量为7. 175篇,平均每年1.435篇;行政权力带来的论文增长主要源自与其他学者的合作,特别是非第一作者署名以及与本校学者的合作;高层次的期刊、较强的学科实力能够削弱行政权力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资本是行政权力促进论文发表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本和信号效应对此问题的解释不彰。为限制行政权力,高校可建立用于教师评价的期刊“负面清单”;同时,应强化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学科体系化程度;学术期刊也需坚守以学术贡献为准绳的录用标准。
高校科研诚信问责机制:归类、现状及其改进
周湘林
2020, 185(5): 84-91.
[摘要](1256) [PDF 0KB](2)
摘要:
科研诚信问责制是对科研行为是否符合责任要求进行审察的制度化规定。制度的有效运行有赖于操作性强的机制。整体上来看,科研诚信问责的有效运行机制丰富多样,可以从明责—知责—察责—追责这一问责链的视角对其进行归类。我国高校科研诚信问责制度建设有一定体系,科研诚信问责机制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既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应从完善科研诚信问责制度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知责和察责阶段的问责机制建设、加大追责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及加强校内科研诚信问题综合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来加强科研诚信问责机制建设。
改革纵论
如何促进我国高校教学.从“良心活”向“用心活”转变——基于某研究型大学调查的思考
陈武元 曹荭蕾
2020, 185(5): 92-101.
[摘要](1298) [PDF 0KB](5)
摘要:
“教学是良心活”已然成为大学教师对教学的责任底线的标签,但是仅靠大学教师的责任底线无法实现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寄予的厚望。在我国高等教育刚刚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今天,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教界的高度重视。在梳理我国高校教学面临困境与挑战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某研究型大学的20位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是良心活”的成因包括教学效果的隐性与滞后性、教学投入的弹性与时空性、教师评聘制度的刚性与倾向性以及教学科研的脱耦性与分离性等四个方面。其中,学生需求多样化与大学教师难以满足的这个矛盾,是当下我国高校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挑战;过度注重科研的现行绩效管理制度是导致大学教师难以坚守教书育人职责的直接原因,“教学是良心活”正是现行绩效管理制度和教师教学良知之间博弈的产物。如何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从“良心活”向“用心活”转变,需要从相应扩充教师规模、完善教师评聘制度、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加强同伴互助激励、强化教书育人观念等方面着手。
基于无缝学习的研学旅行模式探究
亓玉慧 段胜峰
2020, 185(5): 102-109.
[摘要](1311) [PDF 0KB](0)
摘要:
研学旅行是进行综合实践育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受到诸多高校的关注。在高校研学旅行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习性”缺失、“体验性”匮乏及“场景性”断裂。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无縫学习能够有效.解决研学旅行问题。高校研学旅行有效落实可基于构建无缝学习研学旅行设计模型进行,从先导学习系统、现场研学系统、延展学习系统三个环节明确研学旅行实施路径,通过完善信息学习环境、开展师资培训、与研学基地合作搭建无缝研学平台三条途径为研学旅行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则可期待高校研学旅行实施现状得到改善。